古代科举高中之后 古人能够做多大的官职
对古代 科举 高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歆宜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引言
谈起考试,在今天来说很多人都可能觉得首推公务员考试和高考,比较这两个考试是决定广大学子前途命运的关键之路。公务员考试每年都是大热,竞争激烈,特别是很多热门岗位甚至是万里挑一,能够成功上岸的幸运儿除了必备的实力之外,还需要点点运气,通过了意味着自己有了份稳定的职业。
高考自然不必说,虽然学校每年在扩招,上个大学已经不困难,但其实很多名校也不是那么好入门的,也需要广大的学子付出艰辛努力才有机会进入自己的梦想学府!
一、残酷无比的科举
古代的考试就首推科举,毕竟这是寒门学子打破贵族垄断进入仕途的唯一办法,古代的寒门要想跨越阶级就只有通过科举这一途径,通过了就可以授予 一官半职 ,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为了生存而艰辛。
科举通过重重考验 过五关斩六将 之后,都知道最大的赢家是状元,接下来的分别是榜眼和 探花 ,这是会试放榜的一甲,一甲就只有这三个名额,能够考得上的都堪称人中龙凤。接下来是二甲,二甲和三甲录取人员若干,自然名头没有一甲那么响亮。那既然一甲的前三名如此难得竞争,是不是在他们考中之后就意味着飞黄腾达,步入人生的巅峰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一甲的前三名这么激烈,那么走到最后的人肯定会立即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毕竟这种残酷竞争下的幸存者有这个资格,状元更是几年才出一个,职位那么多随便补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按照历史的记载来看,一甲第三名是可以立即授予职务的,也就是说状元榜样探花是可以立即可以授予职务的,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考核。
授予的官职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位高权重的职务,也不是什么主管一方的行政主官,甚至连个知县都不会授予。
相反状元到探花这三人一般会被安排到 翰林院 任职,做一些文秘以及编纂历史这些看似比较稀松平常的工作,感觉有点像是去打杂的一样,这种根本不符合状元这种尊贵的身份啊,难道几十年的苦苦努力一夜之间就沦为了这么一个打酱油的?不过真要是这么想那就错了,翰林院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虽然听起来很像是一个养老单位,感觉没什么存在感。
古代的翰林院不亚于今天的组织部,甚至和书记处的地位差不多, 皇帝 日常的办公安排,文件的起草,政务的处理都是翰林院来负责的。
翰林院就是皇帝的双手,是非常重视的机构,很多事情都得依赖翰林院的辅助。这和今天领导身边的办公厅秘书差不多,看似没有什么权力,清水衙门,但是确实领导干部的后备蓄水池,很多时候宰相就是这里面产生出来。现在反观领导身边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是提拔较多较快的,比一般人优势很明显!
二、政务练习必不可少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这些人到翰林院去任职,不是说的不重视, 大材小用 ,相反这是组织刻意的锻炼,为以后的平步青云做好准备。虽然能中一甲的人几乎在知识储备和智商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主政管理一方和读书做学问还是有不小的区别,这些读书人一开始就拿去主政一地可能要出很多问题的。
因此把他们放到翰林院接受学习锻炼才是正道,是最为明智选择,翰林院不要小看修一些前代帝王的历史,写一些诏书这类工作,这对于本人来说可以熟悉一些帝王的施政方式,工作思路,以及更好的熟悉现在朝廷的工作流程、方针政策的运用。这对于这些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是非常有作用的。
在经过翰林院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这些学子们就清楚了国家很多政务的处理方法,学到了 人情世故 ,了解了皇帝的施政方向,这个时候朝廷就开始外放锻炼或者安排到了重要部门继续任职,反正前途是一片光明。因此翰林院不仅不是一个冷门单位,相反还是很多科举学子打破脑袋也要拼命往里面挤的地方。
一甲可以直接进入门槛,但是二甲和三甲的若干 进士 想要进去,则需要再进行考试选拔,只有十分优秀突出的人员才能进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点翰林”。
那些没能进入这个人才蓄水池的进士,则就要听从朝廷的安排,没有关系疏通的则是外派到一些不好的地方,有关系打点的可能得到好点单位,至于以后得前途就得看个人的神通了。
进入翰林院的人,出产率还是很多的,例如张九龄、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方孝儒、 张居正 、 曾国藩 等等,这些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翰林出身,甚至很多都是位居宰相的高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人才选拔的单一途径,让很多士 子都 把点翰林当成了自己毕生的追求,而极低的录取率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导致其他方面比如记工匠记忆、医药、科技等方面一直裹足不前,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e5baad51e9b0f3dbc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