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有防病治病功能 膳食纤维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
经常能看到各类辟谣,一些被我们奉为“防癌圣品”的食物,其作用好像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但在大家的印象中,谷物和粗粮好像对于预防结直肠癌作用是很大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其实,食物中的膳食纤维不仅仅是重要的营养成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防病治病功能,可以适当多吃一些。下面跟随歆宜网了解一下吧!
膳食纤维其实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是不容易被消化的多糖成分,可分为可溶性和非可溶性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可在水中溶解,吸水会膨胀,并且可以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的一类纤维,主要是果胶、植物胶等,多存在于蔬菜、水果、全谷类、豆类等食物中。非可溶性膳食纤维是不能溶于水的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三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主要存在于植物表皮质和未加工的麸质、全麦、谷物、豆类、根茎类、果皮等食物中。
201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很有可能”可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要知道,这已经属于非常高的评价了。
实际上,高膳食纤维饮食是否真的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仍存在着争议。一方面,有分析结果显示富含食物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17%的结直肠癌风险。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摄入膳食纤维不能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性。也有研究认为,患结直肠癌风险性与摄入膳食纤维增加无关。而有的研究结论甚至认为膳食纤维能预防结直肠癌的观点已误导人们多年,过多摄入膳食纤维对身体有害。
首先,膳食纤维不仅仅是重要的营养成分,而且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例如适量摄入膳食纤维可以抑制血清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从而降低血脂和预防心脑血管病;其次,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可减少餐后血糖及胰岛素的浓度,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膳食纤维还可以通过吸收水分,增加粪便的重量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
膳食纤维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包括多个方面:
①由于膳食纤维的吸水性较强,吸收大量的水分后,会相应地增加粪便的体积和重量,从而从客观上稀释了肠内致癌物质的浓度,降低了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②纤维素能使排出的粪便量多,缩短食物及残渣通过胃黏膜的运转时间,加快肠腔内毒素的通过。低纤维膳食使结肠运转的时间增加,部分原因是结肠中胆汁池的增大。
③膳食纤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致癌物质对细菌的作用,包括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抑制致癌物质的活性及致癌物质与组织接触后发挥抑制作用等。
④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结直肠癌的病原,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⑤可以吸附肠道内的促癌物质。植物性食物是纤维素的主要来源,在豆类、水果、粗粮、菌藻、坚果类的食物中含量较多。每100克的食物里膳食纤维含量高于2克的都是高纤维食物,越天然的食物膳食纤维保存得越多。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的营养学会推荐我们每天最好是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近年来非常受欢迎,因它可以“清洁肠胃”、“防止脂肪堆积”、“缓解便秘”,受到了不少爱美人士和中老年人的喜爱。芹菜中可以看见的细丝,就是最直观的膳食纤维。但其实,膳食纤维多种多样,它对肠胃的保健功效也因人而异。总结起来,以下三个误区几乎人人都有。
误区一:口感粗糙的食物中才有纤维。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类。不可溶性纤维主要存在于麦麸、坚果、蔬菜中,因为无法溶解,所以口感粗糙。主要改善大肠功能,包括缩短消化残渣的通过时间、增加排便次数,起到预防便秘和肠癌的作用,芹菜中的就是这种纤维。大麦、豆类、胡萝卜、柑橘、燕麦等都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能够减缓食物的消化速度,使餐后血糖平稳,还可以降低血降胆固醇水平,这些食物的口感较为细腻,但也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误区二:纤维可以排出废物、留住营养。膳食纤维在阻止人体对有害物质吸收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蛋白质、无机盐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是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过多的膳食纤维,很可能把人体必需的一些营养物质带出体外,从而造成营养不良。所以,吃高纤维食物要适可而止,儿童尤其不能多吃。
误区三:肠胃不好的人要多补充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确可以缓解便秘,但它也会引起胀气和腹痛。胃肠功能差者多食膳食纤维反而会对肠胃道造成刺激。对成人来说,每天摄入25—35克纤维就足够了。
膳食纤维注意事项
膳食纤维理想的摄入量是每天不少于35克。如果食物选择得恰当,很容易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补充。在营养本不丰富的饮食中加入麦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其原因是麦鼓中含有大量的肌醇六磷酸,这是一种抗营养物质,它会降低身体对包括锌在内的各种矿物质的吸收。总之,最好还是从大量不同的食物来源中获得纤维,这些食物来源包括燕麦、小扁豆、蚕豆、植物种子、水果以及生食或轻微烹制的蔬菜。蔬菜中大部分的纤维在烹制过程中都被破坏了,因此蔬菜最好还是生食。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67bfe07469d4c10b00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