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现过去认为已灭绝的蕨类植物
海南发现过去认为已灭绝的蕨类植物——海南金星蕨
海南发现过去认为已灭绝的蕨类植物——海南金星蕨
保存在国家标本馆(PE)的海南金星蕨的模式标本
继2012年底发现“灭绝”植物南洋石韦(Pyrrosia longifolia)以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再次在海南发现过去认为灭绝的一种蕨类植物——海南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 subimmersa )。
海南金星蕨是金星蕨属中形体最大且最为奇特的一种蕨类,据资料记载,植株高可达3米,其分类地位一直处于争议。Holtum(1977,1981)将其归并于大金星蕨属( Amphineuron ),《中国植物志》认为该种与产自马来西亚的大金星蕨属有相似之处,但仍将其置于金星蕨属中。该种由中国蕨类植物之父秦仁昌院士于1936年发表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 of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上。该种的模式标本为刘心祁先生1933年3月26日在海南昌江采集,至今80年来,一直没有植物学家有新的采集和报道,2004年在相关文献中被有关学者认为该种可能在中国灭绝。
近期,辰山科研人员在鉴定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与保育研究组成员2012年6月在海南昌江采集的标本时,发现了这份奇特的标本并找到了当时在滂沱大雨中拍摄的野外照片,经鉴定为海南金星蕨。在海南昌江的野外调查得到了海南霸王岭保护区的协助,在此感谢。
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fcd36fe1c274e8df49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