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出了四位皇帝 南明政权仅存在十几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是 明朝 京师北京失陷后,由 明朝宗室 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下面歆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南明政权 虽然仅仅存在了十几年年,但却先后出了四位 皇帝 ,分别是弘光、隆武、永历和绍武。
弘光帝兵败后被清军俘虏,被押往北京后处死;隆武帝抵抗了两年,最后兵败后在福建被杀;永历帝败于 吴三桂 之手,后被处死于昆明;绍武帝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被杀害于广州。
公元1644年4月25日。随着 李自成 大军入城, 崇祯 皇帝自缢于景山之上,明朝宣告灭亡。不过,此时的明朝,实力其实依然十分强大。
江淮、江南以及西南的大部分地区,都还牢牢掌控在明朝政府的手中。华北、关中等北方地区,则掌握在李自成手里。山海关以北的广大地区,掌握在 清朝 手中。而西南地区, 张献忠 正率领此时地盘还很小,还没有拿下成都。
崇祯死的时候,天下局势,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
李自成能够打下北京,其实是有很多巧合在里面的。而且从几方的实力对比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明朝所掌握的地盘,丝毫不比 南宋 小。但可惜的是,后来的四位南明皇帝,都没能抓住这个机会,最终连偏安江南都没能实现。
四位南明皇帝当中,首先登场的,是弘光帝。
4月25日,崇祯皇帝殉国。消息传出去以后,南方的大臣们,对接下来要立谁为皇帝,曾一度陷入了争执。照理来说,崇祯皇帝死了,就该让崇祯的儿子即位。问题是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儿 子都 没逃出来,所以崇祯这一支肯定没戏了。
崇祯往上一代,他爹泰昌皇帝,一共有七个儿子。但这七个儿子当中,活到成年的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崇祯,另外一个是崇祯他大哥,天 启 皇帝。天启皇帝也没儿子,要不然也轮不到崇祯做皇帝了。所以,泰昌皇帝这一支,就彻底没戏了。
再往上推,就是 万历 皇帝。万历皇帝儿子倒是多, 孙子 更多,当时在世的也不少。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就该从万历皇帝这一支里面挑选。万历皇帝的儿子们当中,泰昌皇帝是老大,老大这一支已经绝后了。老二没成年就死了,不用考虑。老三是福王,这一支倒是人丁兴旺。
不过当时, 老福王 已经死了,所以按顺序来算,皇位就落到了福王的大儿子 朱由崧 头上。只是当时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争论了很久,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才最终做出决定。
6月19日,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年号弘光。
在南明商定国家新皇帝的时候,北方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还没有来得及稳固政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便投靠了清朝,清军入关。四月二十一,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附近, 山海关大战 爆发。在经过一番大战之后,李自成败于清军之手,退回北京。
此时的天下,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如果弘光帝是个能力很强的皇帝的话,未必不能扭转局势,重定天下。就算无法击退清军,以当时明朝的残余力量,保住南方的地盘,还是问题不大的。但问题就在于,弘光帝登基之后,沉迷于酒色之间。而江南的几大军阀,因为之前有扶持他登基的功劳,对弘光帝的命令也是完全不理会,基本相当于各自独立了起来。
就这样,南明错失了最好的反击时机。
在朱由崧虚度光阴的几个月时间里,清军一路南下,横扫李自成的农民军。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李自成先是由北京退往山西,然后又退往陕西,最后退往湖北。
随着李自成的步步后退,南明的地盘,终于和清朝地盘正面接壤。由于弘光帝之前一直贪图享乐,未能及时组织防御。江南的几大军阀,又不听号令,各自为战。所以,清军很快就一路进入江淮地区,兵锋直指扬州。
扬州,是当时南明的重镇,当时正由南明 兵部尚书 史可法 镇守。面对强大的清军,史可法向南京方面求援。但此时的南明,却正处于内讧当中。就在不久之前,宁南侯 左良玉 率领大军,以 清君侧 的名义攻向南京,使得南明不得不从北方江淮防线,调集重兵南下。最终,左良玉兵败,但是北方的防务也彻底空虚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史可法坐镇南京,依然无力回天。
最终,扬州被破,满城被屠。
扬州失陷,南京便危在旦夕。令人无语的是,得知清军到来的弘光帝,甚至连防务都懒得组建,直接放弃了南京,率领几十名亲随逃走了。
连皇帝都没了,南京自然也守不住了。就这样,清军几乎兵不血刃,便进了南京。
至于逃走的弘光帝,也没能逃出多远,在芜湖被清军追上。最后,弘光帝麾下的军队兵变,挟持弘光帝投降了清军。从被大臣们拥立登基,到逃出南京城,这期间一共就只有短短八个月的时间。
弘光帝被抓之后,被押往北京。最开始的时候,清朝方面,为了借助弘光帝的名头,招降南方,对弘光帝还颇为礼遇。弘光帝也是真的心大,竟然还真的安心住了下来,并且继续饮酒作乐。但是很快清朝就发现,弘光帝的名头似乎没什么用,南方根本就不买他的账。再加上当时有人称几个关押在北京的明朝宗室,有谋反之意。最终, 多尔衮 下令,将包括弘光帝在内的一众明朝宗室,全部处死。
对于弘光帝的死,后世只有一个字的评价。
该!
如果不是因为弘光帝的乱搞,当时明朝或许还有机会割据江南,成为像南宋那样的割据政权。但是经过弘光帝这一番乱搞之后,清军过了长江。没了长江天险的阻碍,再加上此时蜀地几乎已经完全被张献忠占领。此时的南明,就算想要偏安一隅,也是难如登天了。
弘光皇帝 死后,万历皇帝这一支,基本也彻底绝后了。所以大家再想推举,就只能再往上推,推到隆庆皇帝的后辈当中。最后,大家想要推举隆庆皇帝第四子的儿子朱常淓(论辈分算是崇祯皇帝的叔叔)登基,奈何朱常淓也是个胸无大志的家伙,打死都不愿登基,最后只愿监国。等到清军来了以后,这哥们压根连抵抗都懒得抵抗,直接开城投降了。
如果明朝的老祖宗 朱元璋 看到这些的话,估计能被这些不肖子孙气得再死一次。
朱常淓投降之后,恰好此时弘光帝也还在南方,最后俩人被一起押送北京,而且一起被处死。按辈分来说,弘光帝应该叫朱常淓一声叔叔,这叔侄俩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在弘光帝和朱常淓先后投降之后,南明这帮人没办法,只能继续推举皇帝。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老朱家已经没剩多少人了。最后大家索性也懒得算什么顺位继承制了,直接挑了看起来最像样的唐王朱聿键为帝。
要论辈分的话,朱聿键其实是跟万历皇帝同辈。崇祯皇帝要是还活着的话,论辈分还得叫他一声爷爷。公元1645年,在弘光皇帝逃离南京两个多月以后,朱聿键在福州先监国,然后登基,年号隆武。
不得不说,隆武帝真的还算是个好皇帝。如果当初大家推举的,不是弘光皇帝上位,而是直接推隆武帝上位的话,估计南明还真能割据一方。但是到了这会儿,隆武帝面对的局面,实在是太糟糕了。
隆武帝上位后,手里的权力少得可怜,大权都掌握在郑家手中。
郑家最强的,是水军。
当时郑家强到什么地步?郑家麾下直属的军队,就有超过三万人,大船上千艘。当时所有外海商队,只要想通过南海这片海域,必须得向郑家交钱,挂郑家的旗子。靠着坐地收钱这项买卖,郑家迅速做大,成了当时整个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的海上霸主。
而福建,当时正是郑家的势力范围。隆武帝能够上位,主要也是因为郑家的支持。
隆武帝刚登基的时候,朱家的另一位成员,鲁王 朱以海 也被推举上位。不过鲁王当时身处浙江,距离福建比较远,所以双方上位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后来两人知道彼此的存在之后,都想着自己能够做唯一的皇帝。
那怎么办?
接着斗呗!
国家都到了这个份上,老朱家还不团结,还要继续斗。明朝要是还不亡的话,也确实没有天理了。好在这个鲁王也不是太傻,没直接去进攻隆武帝,而是带兵去进攻南京。在他看来,如果能够打下南京的话,他自然就是正统了。可惜这位鲁王志大才疏,别说南京,连杭州都没打下来,反倒是被清军吃掉了主力。
最后,鲁王朱以海真的以海为生,靠逃到海上活了下来,最后归顺了隆武帝。但经此一役之后,浙江基本上也全都丢了。
局势似乎已经不能更加恶劣了。
但至少,我还有骨气。
面对如此恶劣的局面,隆武帝虽然无力回天,但却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郑家虽然支持他登基,但却只想割据一方,对于北方的战事并不上心,甚至偶尔还打一下盟友,扩大一下自己的实际地盘。弘武帝要打仗,郑家也不出一兵一卒。
就在这个时候,明朝老臣黄道周站了出来。
你们都不打仗,我来打!你们都不愿挺身而出,那就由我这个文臣来。
本是文臣且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凭着一腔热血,散尽家财,加上朋友资助,最后募集了万两白银,带着数名家族子弟出征。福建各地的百姓,听说黄道周的义举之后,纷纷加入,最后竟是募集了万人之多。
因为此时南明政权大部分的钱、物、人都掌握在郑家手里,隆武帝能给予这支军队的,只有一百张委任状。而这支仓促之下组建的军队,甚至连武器都凑不齐,很多人只能带着扁担去打仗。
后世将这支军队称之为扁担军。
可惜,单纯的热血,是无法救国的。最后,当黄道周带着这支扁担军北上以后,很快就被自己的学生出卖,最后兵败被擒。
两个月之后,黄道周宁死不降,被杀于南京。
黄道周死后,隆武帝决定拼死一搏,率领自己收拢来的数千明军北上,打算进取湖南。但此时的郑家,却已经秘密投降了清朝。最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后绝食而亡。
隆武帝一共在位两年时间,隆武帝死后,万历皇帝之孙,桂王 朱由榔 在广东肇庆被众人推举监国,但就在朱由榔刚刚监国七日之后,就听说赣州失守,随即逃往广西梧州。
朱由榔此举,等于是放弃了整个广东,自然瞬间就让广东地区的明朝忠臣们大失所望。所以,在永历帝逃往梧州之后,大家又推举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为监国,后登基为帝,年号绍武。听说绍武帝登基后,朱由榔一方也不示弱。为重新赢得广东民心,朱由榔很快又东返肇庆,然后登基为帝,年号永历。
一时之间,明朝又出现了两帝并存的状态。
那就接着斗吧。
永历帝和绍武帝,随即开战。双方打了不到一个月,就在绍武帝这边刚刚取得一些优势的时候,清朝军队伪装成明军,出其不意攻入广州。绍武帝随后自杀殉国,广东全境沦陷。
因为绍武帝是十一月登基的,一个月之后就被清军攻灭。而按照古代的年号制度,往往是需要等第二年才能重定年号,所以,绍武这个年号,其实压根连用都没用得上。
广东沦陷后,永历帝则再次逃亡广西。先是从肇庆逃到梧州,然后又逃到桂林,随即又逃到全县。在清军步步紧逼之下,又由靖州逃往柳州。
此时的永历帝,还没来得及正式使用国号,照这个情况来看,估计永历这个年号也用不上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
在清军的逼迫下,残存的南明政权,终于和残存的农民军势力和解,双方打算联手抗清。
永历帝先是和李自成的余部合作。李自成死后,他的残余势力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湖南,和南明湖广总督 何腾蛟 、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在经过两年多的战斗后,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西南方面,镇守云南的沐王府,与张献忠的残部李定国部和解,李定国归降南明。
于此同时,因为清朝实行残酷的易服易发政策,导致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很多之前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也再次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这其中尤以江西的金声桓、广东的 李成栋 势力最大。一时之间,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竟是全部回到了南明政府的控制范围当中。
一直节节败退的南明,终于打出了一波像样的反攻。
于此同时,之前降清的郑家,也出现了一些情况。郑家家主 郑芝龙 降清,但其长子却拒绝降清,反而收拢了一部分郑家势力,在沿海继续抗击清朝。有了郑家的牵制以后,清朝沿海地区,基本上再难得安宁。东南沿海地区,以张煌言为首的抗清势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本来已经濒临绝境的南明,就这样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但显然,这只是回光返照。
南明的这次成功反击,其实并不是永历帝多么厉害,只不过是各地的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终于不再藏私,开始主动联合进攻清朝,仅此而已。但等到南明这边局势稍好一些之后,内斗的情况就又开始出现了。
这一次内斗的主要对象,是占据云贵的 孙可望 ,和手握重兵的李定国。两人都是当时南明的扛鼎之臣,内斗之下,南明原本大好的局势,瞬间 土崩瓦解 。
面对南明内部的内斗,永历帝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多少实权。
最后,孙可望投降了清军,广西、贵州,瞬间尽失。
至于永历帝,则是在李定国的保护下,逃往缅甸。进入缅甸后,被缅甸国 王莽 白解除武装后收留,居住于草屋之内。李定国后来虽然多次与缅甸方面交涉,但缅甸方面却拒不交人。
再之后,病逝,李定国退守云南,张煌言亦是节节败退,江西、湖南等地亦再次陷落。好不容易挣扎了一下的南明政权,彻底日落西山。
公元1662年,吴三桂率兵进入缅甸,从缅甸方面要回了永历帝,最后将永历帝带回昆明,以弓弦勒死。
永历帝死后,李定国悲愤而死,郑家退守台湾,张煌言解散义军隐居,后被杀……至此之后,南明终于彻底灭绝。
回顾南明十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南明政权本来是有很大机会,可以偏安一隅,可惜最后却都错失了机会。如果弘光帝上位之后,不是贪图享乐,而是励精图治,偏安江南肯定不难;如果隆武帝在位时,郑家愿意全力相助,不拖后腿,也有可能成功;永历帝时代,如果孙可望和李定国能够一直同心协力,抗击清军,南明也能站得住脚……
可惜,这些机会,南明都错过了。
于是,南明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32f120bc3ed5c36a37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