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东汉 末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举 秀才 ,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首民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我国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说起。战国时期的秦国,在 商鞅 变法之后就废除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在秦 统一六国 之前,已经建立起了有系统的官吏任免制度,并形成了一系列法律。1975年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墓,在死者的身边堆放着许多束竹简,上面抄录了不少秦国的法律,而其中就有《置吏律》和《除吏律》,也就是任命和免除官吏职务的法律。
秦国(朝)的时候,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最基本的有三条:首先家里要有钱。当初 韩信 还没投奔 项羽 楚军与 秦朝 为敌的时候,在家里游荡,就是因为他是个没钱没势的普通百姓,不能被推荐做个小吏。其次要会写字,熟知法律。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隶书这种文字样式居然就是秦代的狱吏发明的。据说他们要写的文书太多,容不得他们慢吞吞地用高贵典雅、字形繁复规整的篆书来写,所以就发明了这种在当时算做“简化字”的隶书写法。
再者就是至少要十七岁以上,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尉律》上写得 明明白白 :学童十七岁以上、会写“讽箍书”九千字才能为官。这些当然只是做官的最起码的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被“推择”。
接下去的 汉朝 ,在初期也基本上按照这个标准和办法来选择各级官吏。但是逐渐地就发现,这个办法好是好,可是在吸引人才方面,还不够广泛。毕竟除了懂法律、会写字的办事人员之外,国家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才能的人才啊。于是,在公元前196年, 汉高祖 刘邦 就下了一条“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 士大夫 ”。文帝的时候,又开始实行举“贤良”、举“孝廉”,不过还没形成一条固定的制度。等到 汉武帝 的时候,一套新的选官制度才算基本成形了。
建元元年(前140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十月,武帝下诏举 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之士。武帝亲自对这些人进行了以古今治国之道为主题的策问,应对的人有一百多名。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就是在这次策问中被武帝赏识,任命他做江都相。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正式诏令全国,命全国各地郡国各举孝廉一人。
通过察举和征辟措施,西汉武帝时期朝廷上真是人才辈出,济济一堂。儒雅者,有 公孙弘 、董仲舒、 倪宽 ;笃行者,有石建、 石庆 ; 直言不讳 者,有 汲黯 和 卜式 ;推举贤能者,有 韩安国 、 郑当时 ;赵禹、 张汤 为之制定法律, 司马迁 、 司马相如 则都有一支 生花妙笔 ;滑稽人物有 东方朔 、枚皋,应策答对有严助、朱买臣;唐都、落下阅精于历数,李延年精于音律; 桑弘羊 是理财高手, 张骞 、 苏武 成为出使的英雄;大将有 卫青 、 霍去病 ,临终受命还有 霍光 和金日碑……
到了东汉,仍然沿用“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顺帝时候,更是下了一道诏书:“郡国举孝廉者,限制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儒生要通章句,文吏要能够写奏章,才能应选。如果其中有 出类拔萃 的特别优秀人才,像颜渊、子奇那样的人,可以不受年纪的限制。”除了上面所举的宗资辟除范滂为功曹的例子,还有比如安帝建光元年(前121年),下令让公卿及以下至郡国守相等各举有道之士一名;大将军邓鹭曾辟除弘农杨震为自己的幕府,后逐渐升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等职;而汝南太守王龚,以袁阀为功曹,又辟召陈蕃等为属吏——这位陈蕃,少年时就怀抱“大丈夫当扫天下”的志向,后来官至太尉,与宦官势力斗争到死。

然而东汉时候,“察举”和“征辟”制度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了。一方面,有好名 好事之徒 钻这一制度的空子,为自己博取声誉。例如有一个叫樊英的南阳人隐居在壶山,年轻的时候就以学问品行闻名于海内了。这样的人才如何能不举荐,不征召呢?州郡前后来礼请他,他不应召;公卿分别以贤良、方正、有道等名目举荐他,他不去。就连安帝专门赐策书召他,他也不前往。
顺帝即位以后,又一次派使者带着策书、礼品,前去礼聘,樊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了,还是不肯赴京。这样高尚的人, 皇帝 都征辟不到,怎么能表明皇帝求贤若渴的态度?顺帝下诏把郡县长官骂了一通,让地方上套上马车,务必把这位如此有名的人士送上京来。到了京城,甚至用轿子把樊英抬到了皇帝面前,樊英仍是借口有病,不愿就职。皇上于是派太医为他看病,每月送上美酒。又专门为他设了高坛,让公车令为他开路,尚书给他领路,皇上赐给他几、杖,待以师傅之礼,赐他高官。

这位樊英果真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天下引颈而待。结果他给皇帝出的几个主意都平平,让倾慕他名声的人们大为失望。可是通过这几招,樊英无疑已经名利双收。另一方面,这两项选官制度都必须经过推荐的程序,而当朝纲废弛、奸人当道的时候,他们所举、所征、所召的人与他们只能是一丘之貉,使朝廷和地方上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他们哪管有没有真才实学,是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呢?他们所举荐的“秀才”(即“茂才”),连字都不识;举荐的“孝廉”,根本都不赡养自己的父亲。所谓的“寒素清白”,其实贪污枉法,残暴百姓,什么都做得出;所谓的 名将 呢,干脆连杀鸡都害怕,哪有什么胆子去迎敌打仗?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在文章开头引用的那首民谣,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进行了淋漓的揭露。顺帝不是下过一道限制“孝廉”年龄的诏书吗?可是时间一长,郡国守、相根本不把这条限制放在眼里。有一次,广陵郡推荐了一名孝廉名叫徐淑,年未 满四 十。长官诘问他,他 大言不惭 地回答说:“诏书上不是说像颜回、子奇那样的奇才,不受年纪限制吗?”尚书令左雄在一旁冷眼旁观,这时冷冷地冒出一句:“当初颜回 闻一知十 ,孝廉你又闻一知几呢?”
等到东汉末年,社会政治日益腐败,又爆发了规模巨大的 黄巾军 起义,东汉政府 名存实亡 ,“察举”和“征辟”也不可能执行下去了。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238cecd77e2f1a9c32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