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作为一个战国小国 为何能支撑那么久
三家分晋 后, 赵国 、 魏国 、 韩国 跻身强国之列,又有 田氏 代齐, 战国七雄 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 楚国 、 齐国 、 燕国 、赵国、魏国、韩国。根据《 战国策 》、《 史记 》等史料的记载,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并非只有以上七个强国,彼时,还有 越国 、 巴国 、蜀国、 宋国 、 中山国 、 鲁国 等大国。小国尚有 郑国 、 卫国 、滕国、邹国、费国等。当然,对于以上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时期被消灭了。比如齐国消灭宋国,韩国消灭郑国,楚国消灭鲁国、越国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卫国在以上诸侯国,虽然实力非常弱小,却能够在战国时期苦苦支撑,直到 秦朝 时期才正式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在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诸侯国被战国七雄陆续消灭的背景下,弱小的卫国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 老子 的《 道德经 》中,有过“刚极易折,强极则辱”的观点,也即太过刚强,反而容易被折断,太过强大,反而容易受辱。在战国时期,郑国实力强于卫国,但是,其疆域遭到旁边韩国的觊觎,所以最终被韩国吞并。至于宋国,一度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结果魏国、楚国、齐国三大强国联合消灭了宋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小反而保护了卫国,促使其战国时期没有遭到周边强国的注意。
二
另一方面,对于弱小的魏国,相继选择成为魏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的附庸,也是其能够独善其身的重要原因。在 春秋战国 时期,附庸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在战国前期和中期,卫国选择成为魏国的附庸。众所周知,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可以压制秦国、齐国、楚国等强国的中原霸主。基于此,在魏国的庇护下,地处中原之地的卫国虽然没有完全远离战火,但是,只要魏国不被消灭,卫国就能够继续苦撑之下。

三
同时,为了表明自己臣服于魏国的决心,卫成侯十六年(前356年),卫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在此之前,卫国君主往往称公,比如卫武公、 卫庄 公、卫桓公等。到了战国后期,卫国只剩下濮阳等城池,而卫侯更是贬号为君。彼时,武安君、 平原君 、 信陵君 等诸侯国大臣的封号。对于卫国君主来说,选择贬号为君,显然是为了生存,选择连诸侯国的名分都不要了。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魏国的东部领土,设立东郡,废掉卫元君,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卫角为君,史称卫君角。也即在战国后期,卫国选择依附于强大的秦国。
四
最后,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没有顺手消灭卫国,不仅是卫国主动臣服的态度,也可能和卫国的人才帮助了自己存在一定的关系。卫成侯十一年(前361年),卫公孙鞅(即 商鞅 )入秦。通过 商鞅变法 ,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乃至于消灭山东六国,并建立秦国。由此,对于秦国来说,商鞅的功劳是难以度量,而商鞅原本名为公孙鞅,是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除了商鞅, 吕不韦 (前292年—前235年), 姜姓 , 吕氏 ,名不韦,也是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虽然吕不韦和商鞅最后都 不得善终 ,但是,这两位人才确实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功臣。综上,实力强于卫国的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诸侯国,在战国时期相继倒下,而弱小的卫国反而苦苦支撑到 秦二世 在位时才彻底灭灭亡。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074d1ecd1f73ac9bc2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