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频繁亲征
曹操 ,汉末枭雄,权相,曹魏的奠基者。接下来歆宜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国 时期, 魏武帝 曹操从起兵之始,就基本上亲自走在征战的道路上,基本上很少把重大战役的指挥权交出去。
曹操为什么总是喜欢亲征?
也不只是曹操, 刘备 、 孙权 同样也喜欢亲征,几位君主喜欢亲征的原因也都是差不多的。
在我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注定了曹操的频繁亲征。
第一:军权不可旁落,三国时期军队的成分构成也需要曹操亲征
任何时候,任何朝代,军权都是君主最重要的依仗,没有之一。
特别是乱世时,脱颖而出的君主都需要战绩来给自己扩充声望。
曹操,包括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以及后来夺了曹魏大权的 司马懿 ,都是依靠亲自率军征讨不服的方式来掌握军权,来积攒声望。
还有一点就是,三国时期,军队并不是全部属于国家和君主的,各个家族,各个将领都有私兵,少则数千,多则上万。
需要打仗时,才把他们集中起来,安排一个有身份的人统一指挥。
所以,三国时期的军事主官习惯叫“都督”,“都”是领头的意思,“督”就是监督。
都督是指挥和监督将领按照自己的军令去打仗,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帅所有军队。
因为,除了都督直辖的军队外,其余将领的士兵是不会听命于都督的。
特别是某些大家族出身的将领,或资历够高的元老将领,他们都有足够的底气违抗都督的军令,都督威望不够的话,很难对军队如臂使指。
比如,让 曹仁 去都督 张郃 、 张辽 打仗还行,双方地位相差太多,张郃、张辽还是降将,社会影响力也不够,他们没有底气跟曹仁对着干。
但让曹仁去都督 夏侯渊 、司马懿打仗,没准就会出乱子。
因此,要打比较大的仗,需要的军队比较多时,要指挥的将领比较多时,曹操还是亲征得好。
这样有助于战争的顺利进行,谁敢跟曹操呲牙咧嘴啊。
第二:士气的需要,后勤的重视
三国君主们,在比较重要的战役、以及争夺重要的地区时,大多都是自己统军作战,曹操当然也不能怂。
比如,让夏侯渊、曹仁等中的一个,率军和刘备在汉中决战?
一边是主君亲征,一边只是将领迎战,军队的士气都会不一样,主君亲征时,士气一定会高得多。
另外,打仗最关键的莫过于后勤,主君亲征,在后方的官员,绝对不敢在后勤上做文章,或拖延办理。
非主君征战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在任何政权中,都有派系之分,将领也都会有官场上的敌对势力,万一在后勤上动点手脚什么的,就会出乱子。
就比如曹洪,他都敢不鸟 曹丕 ,如果曹洪在外征战,曹丕有机会在后方管理后勤的话,没准就会隐晦的给曹洪下绊子。
所以,一般的战役还好,要是比较重要的战役,涉及到战略层面的战役,曹操是一定要亲征的。
既能提高己方的士气,还能杜绝后勤不畅的麻烦。
第三:麾下能授予兵权的军事将领的能力不够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路诸侯麾下都不缺少军事强人。
曹操麾下能拿出去独自统帅一个方面的将领,在军事指挥上,未必就能稳胜敌方的将领。
这个独挡一个方面的将领并非单指才干,就曹操阵营而言,必须得是夏 侯氏 , 曹氏 家族的将领。
大名鼎鼎的曹魏 五子良将 ,对外的战绩上都不差,都有足够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曹操不会轻易的给他们太多的兵权。
张辽在合肥杀得孙权大败,让江东小儿闻其名不敢哭泣,这么能打,曹操因此拜张辽为征东将军,可也没给他“都督”江淮诸军,独挡孙权的权力。
五子良将这样的人才,也只能被 夏侯氏 、曹氏将领“都督”着出去打仗。
但夏侯氏、曹氏虽然也都是比较大的家族,军事人才出过不少,可比起全天下来,还是不够看的。
如 水淹七军 时的 于禁 ,他统帅七路大军,共计三万余,够牛了吧,但他到了战场后,必须要听从被包围在樊城中动弹不得的曹仁的指挥。
结果,曹仁选了个地方让他扎营,然后,他就被 关羽 放水给淹了, 全军覆没 ,却非战之罪,主要责任是曹仁的还是于禁的?
曹仁是曹操能授予方面兵权的将领,他在于禁兵败之前,就搞不定刘备一方的关羽。
再如夏侯渊,他跟着曹操一起,在渭南一战中,轻松击败了 马超 。
等曹操走了后,把整个雍、凉的军事防御和进攻都交给他,他却差不多两年都没搞定马超。
后来他能击败马超,还是一帮雍、凉土豪反了马超,马超因内乱而败。
此后的定军山一战,夏侯渊还被老掉牙的 黄忠 给干掉了,他死后,是他“都督”的张郃帮助曹军稳住了战线。
如上述,曹操麾下最拿得出手,也敢给予兵权的将领,遇到顶级高手,基本都要跪。
能打的,曹操又不敢绝对信任,这让曹操怎么能不屡次率军亲征?他自己出手,打胜仗的把握要大得多。
第四:曹操亲征,方便就地处理政治上的问题,以及招揽诸侯
三国就是一大堆诸侯间的互相吞并,最后打出来三个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势力。
在诸侯们互相讨伐时,难免涉及到互相招揽,以及政治上的安排等事宜,也只有主君在前线时,方便快速处理。
古代交通不便,前线出现某些问题后,前方将领无权限做主时,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向后方请示。
这非常容易遗失战机,或因长时间不给对方回答,导致事败。
就如 官渡之战 时,曹操要是不在前线,张郃、高览未必敢轻易地向曹军投降。
同样,曹操南下夺荆州时,他如果不在前线, 蔡瑁 、 张允 要献荆州,需要和在许都的曹操来回沟通条件。
等到双方沟通完毕了,荆州拿下了,顽固分子刘备也早跑没影了,哪里还会有长坂坡大战?
再如曹操亲征汉中 张鲁 ,他要不亲征,张鲁未必会投降,即使想投降,也需要和远在数千里外的曹操沟通。
这 一来一往 ,或往返多次的谈条件,没准,双方还没谈妥,刘备就从蜀中杀出来了。
因此,曹操亲征是相当有必要的,很多事情,只有他才能迅速的下决定拿主意。
综合以上四条所述,曹操为什么喜欢亲征的原因就出来了。
军权的掌控,私人军队的协调,后勤的保障,宗族将领的不给力,政治问题的快速处理,都是曹操必须要经常亲征的理由。
当然,越到后期,曹操越只能亲征重大战役。
除了年龄的制约外,在地盘小时,曹操东南西北的到处跑都没问题, 陶谦 、 吕布 、 张绣 、刘备、 袁绍 ,不论大小诸侯,他都是亲自上。
地盘大了后,他怎么都不可能忙的过来,打马超打一半后,就只能交给夏侯渊继续,逼降张鲁后,就不愿意继续进蜀中。
后方牵扯到的事随着地盘的扩张,越来越多,曹操也无法亲自一一搞定。
这个问题,不止是曹操一人有,刘备和孙权也一样。
刘备生前,蜀汉的战争,他亲自指挥了绝大多数,也是到开始占有荆州、益州、汉中后,地盘大了,才委派关羽、 张飞 、 魏延 等,出去主掌一个方面军。
东吴孙权,往北面打时,都是他自己领军,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但也绝不放任他人指挥,但在东吴的西线,就只能交给几任大都督们去搞定。
本文地址: https://123.5d66.com/article/af6d7fd2a74123ba68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