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时你会用沐浴露还是香皂 洗澡前要注意什么事情
洗澡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做的事情,很多妹子们下班之后大多会先洗澡,再看电视或者做其它的事情,然后好好的休息一下。不过,你在洗澡的时候,会用香皂还是沐浴露来擦身呢?沐浴露和香皂谁更健康?今天歆谊网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亲们不妨留意。
人类从有文明以来,沐浴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皂作为传统的清洗用品,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也确实非常好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沐浴露的生产发展似乎更加强劲。咱们说用谁洗澡比较好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皂和沐浴露的利与弊。
香皂
香皂是一种不可缺乏的日用洗涤品,人们使用香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意大利。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渐开始广泛使用香皂。
炎热的夏季,皮肤上的油脂、死角质细胞、灰尘等酸性污垢极易堵塞毛孔,而植物弱碱香皂,具有的清洁能力是一般洗面奶望尘莫及的。
香皂有偏碱、偏酸和中性之分。碱性皂去污力强,适用于油性皮肤的人;中性皂对皮肤刺激性小,适用于中性和干性皮肤的人;酸性皂去污力较差,但具有一定的护肤作用,适合于儿童使用。
香皂一般是使用成本低廉的动物性油脂,如牛或羊,或者成本高昂的植物性油脂,如椰子油与甘油。在过程中,加入化学凝固剂,或者自然凝固,然后成为一块块的香皂。由此可见,香皂的化学成分比沐浴露少,更加健康。
香皂还有一大优点就是特别耐用。香皂的清洁效果好,洗完澡好浑身清爽,但是香皂的碱性稍强,过敏性皮肤的人群尽量少用。
说了那么多香皂的优势,咱们现在来看看香皂其它面。经常洗澡的人如每周超过两次的,就不必每次洗澡都用肥皂,否则,正常皮脂被除会使皮肤干燥。老年瘙痒症、冬季瘙痒症的重要诱因就是洗澡过频而又每次用香皂。
香皂用量多少则视皮肤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用肥皂、沐浴液等为儿童洗下身,即使各年龄层次的妇女也不应使用。一般是粗糙处、肥厚处、皮屑处和较脏的部位多使用肥皂。否则,不必用太多的香皂。
沐浴露
沐浴露生产,由于水与油天生不相溶,生产中要合而为一,生产过程需要加入化工的苏打与稳定剂。沐浴露的化工成分较多。
和香皂相比,沐浴露的清洗能力稍弱,但是它的美肤效果比香皂好得多,有洁白润肤的作用,洗完澡后,可以使皮肤更加光滑。沐浴露锁水效果比较好,而且刺激性较少。
质量优良的浴液泡沫丰富稳定、性质温和、不刺激皮肤和眼睛,有足够的去污能力,洗浴后皮肤不干燥,很受年轻人喜爱。如果你想使用沐浴露,在购买时要看清楚是不是含有paraben的成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使用甘油为基底的香皂或者是脂皂来沐浴,因为这种产品不易变质。
据资料显示,医界在乳癌切片中,发现一种叫做PARABEN的成分。这种成分就是藏在沐浴乳中,是用来抑制沐浴乳变质的防腐剂。PARABEN不会造成皮肤病变,一般人使用都不会有症状,但是一旦使用超过十年,就可能诱发乳癌。
通过以上对香皂盒沐浴露的了解,相信大家对洗澡时用香皂还是肥皂有了自己的见解。当然,洗澡虽好,也得注意一些细节,这样的话才能让自己在沐浴时更加舒服。
洗澡前要注意什么事情?
水温不宜太高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在37℃至40℃为宜,水温过高会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全身大量的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易导致心血管急剧缺血,引起心血管痉挛,如果持续痉挛15分钟,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是大面积心肌梗死,就有猝死的危险。高血压病患者还会因全身皮肤血管扩张而使血压骤然下降,出现低血压,导致头晕、心慌等症状。
热水浴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时间过长极易疲劳,还会影响内脏的血液供应和各种功能,使人虚脱。
饱食或空腹不宜入浴
每顿饭后人体要从全身调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肠帮助消化。饭后立即洗澡,一方面会加剧心脏缺血,甚至发生心绞痛或猝死。洗热水澡前,喝一杯温开水,可以补充全身血液容量。空腹入浴则容易发生低血糖,易疲劳、头晕、心慌,甚至虚脱。
肥皂不宜过多
洗一次澡搓一遍肥皂即可,过多会刺激皮肤,产生瘙痒。皮肤较干燥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适宜用多脂性肥皂,不宜用碱性肥皂或热水烫洗,以免将皮脂洗去,使皮肤更加干燥甚至起屑打皱。有的人皮肤油腻较多,可用中性或碱性肥皂。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洗澡时间过长皮肤容易脱水,人容易疲劳,还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致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另外,洗澡时间过长,头部血液供应相应减少,易导致脑缺血而发生意外。
在洗澡中和洗澡后要注意保暖
特别是体弱的老年人,更应该注意。洗澡前浴室温度以脱衣后不觉得冷为宜。洗澡后,要用干毛巾把全身擦干,尽快穿上衣服。
不要太勤洗澡
太勤洗澡会把皮肤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到皮肤的角质层,引起皮肤瘙痒,皮肤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反而容易得病。
老人皮肤处于变薄和萎缩状态,建议7天洗一次,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延长到10天洗一次。肤质干燥者,建议2~3天洗一次。
本文地址: https://www.5d66.com/article/b954dd0e383fb546432b.html